第2005章 投胎是技术活,阶层自古就有-《大明暴君,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  第二,朝廷自主选择的目的是什么?是想培养更多的人才,而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。

      我们以算学为例,《周髀算经》、《九章算术》、《算经十书》、《授时历》等等,这些枯涩难懂的内容,他们真的能学会且融会贯通吗?

      诸位大人都是从科举出来,都是极聪明之人,你们自问一下,本官说的这些你们看懂需要多长时间,是否有兴趣?若是连你们都不懂,何况学生们?

      没有极大的兴趣,这些只能让他们厌倦的。

      限制招录人数,从高往低开始录,就是筛选更合适的人,分数比别人低就说明你不如别人优秀。

      既然有更合适的,那为什么还要分数低的?

      第三,若是人数没有加以限定,讲师、教授等等势必会时常的波动,今年需要三个算学,明年就需要五个,后年又是两个,工作开展也极难。

      本官给出的三条解释,诸位以为如何?”

      提出疑惑的众人眉头紧锁,似乎在思考了刘宗周的三点解释。

      尤其是第二条的兴趣,工程、水利、农学等等那都是需要动手的,水里来泥里去的,需要大量的实践,现在的学生真的了解吗?

      尤其是算学、历法等等,那玩意他们这些从科举中层层杀上来的进士都直摇头,更别提都没有怎么接触的孩子们。

      见众人不出声,刘宗周继续道:“第一条诸位慢慢思考,本官来继续解释诸位的第二个的担忧。

      朝廷废除科举制度开办三级学校的目的是让更多的孩子有书读,给孩子启蒙开智的同时选拔更多的可造之才,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在朝廷的监管之下。

      诸位都知道,社学的主要目的是启蒙开智,仁义礼智信,郡学在社学的基础之上更深入了一些。

      同时有大学课程的简易版,给他们普及,让他们知晓都是做什么的,自己合不合适,为大学专业课做准备。

      郡学的专业课都是简易的,如果富商士绅子弟能有更好的学习环境,例如郡学是一个讲师带二三十人,那么私学就可能是一个讲师带十个、甚至五个,一对一也不是不可能。

      一带三十和一带五的教学效果、质量诸位很清楚吧,在这种环境之下会打下良好、扎实的基础,大学期间会不会发展的更好?
    第(2/3)页